捐款很容易,但钱到底去了哪里?

2024-12-17 14:35来源:本站编辑

最近呢?在线做国家运动已经变得相当广泛,通常是由非政府组织或自称参与慈善筹款活动的个人主持。

然而,马来西亚反腐败委员会(MACC)对挪用公款的个人和组织采取行动的报告确实如此拥有数百万林吉特的国家提出了质疑关于筹款人的透明度。

这是马新社关于这个问题的三篇特别报道中的第一篇。

吉隆坡——马来西亚人很慷慨。

在悲剧或灾难发生后,捐款大量流入非政府组织或特定人士设立的基金,无论是影响个人还是大型社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交媒体的影响,筹款变得越来越容易和快捷,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挨家挨户地上门或在特定地点放置捐款箱。

“成功”的捐赠活动包括在不到24小时内筹集100万令吉,以援助2021年底雪兰莪州大洪水的受害者,以及在不到24小时内筹集97,000令吉,以支持2022年两名送餐员的家庭,其中一人死亡,另一人在被车辆撞伤后严重受伤。

这两项特别基金都是由一位社交媒体影响者创建的,据报道,他很透明,并披露了捐款是如何分配给受益人的。

公众的慷慨和先进技术的便利使非政府组织和个人能够加快筹集资金,以帮助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等国的战争受害者;支持国内贫困社区;并资助宗教学校和塔菲斯中心的建设。

各种平台用于筹集资金,从直接捐赠到属于非政府组织或特定个人的银行账户,到众筹方式,如JomDonate, KitaFund和GoFundMe。

通常情况下,捐助者在完成一笔捐款后,会不断收到来自非政府组织或有关各方的短信或电子邮件,要求他们进一步捐款。

盗用

他们帮助有需要的人的举措似乎值得称赞,但随后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些令人不安的故事,称某些人利用这种努力,即滥用捐赠来谋取个人利益,包括奢侈的生活。

更糟糕的是,并非所有进行筹款活动的机构都披露了募集到的资金是如何分配的。

在马新社的一项随机调查中,许多受访者承认他们在网上捐款,但不知道他们的捐款是否到达了预定的收件人手中。

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没关系。这是募捐者和上帝之间的事。重要的是我们得到了付出的回报。”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种观点。

“我想知道我的钱都到哪里去了。这让我感到安心,因为我知道这些钱送到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手中,而不是落在了募捐者的口袋里。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不会同意的,”这里一家健康诊所的康复治疗师说,他只希望被称为阿兹法尔。

社交媒体上还经常出现所谓的受益人透露,他们的名字被滥用,以收集他们从未收到的捐款的案例。

显然,这些不仅仅是指控。今年7月,包括一对有影响力的已婚夫妇在内的四人因滥用300万令吉的公共捐款而在法庭上受到指控。

去年年底,有报道称,反贪会正在调查一家知名慈善组织涉嫌挪用用于巴勒斯坦人的公共资金,这令公众感到震惊。

与警方的核对显示,从2019年到2023年,共记录了85起涉及捐款和捐款的欺诈案件,金额达667,845令吉。在今年的前9个月,报告了10起案件,损失总额为133,369.50令吉。

这些统计数字可能没有反映出挪用公款问题的全部程度,因为Bukit Aman的商业犯罪调查部门表示,大多数案件都是由非政府组织报告的,他们的名字被其他人用来募捐。

行政成本

与此同时,《马新社》联系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认,他们从各种各样的捐款中扣除一定比例,用于支付管理费用,这些捐款通常在十几岁左右。其他人则声称他们最多可以拿到30%。然而,一些非政府组织选择在这个问题上保持沉默。

马新社还要求马来西亚社团注册局(RoS)就行政费用的扣除作出澄清。

“民政事务处已发出指引,容许(机构)将(所得捐款)最多30%用作行政用途。然而,这些指导方针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马新社调查了筹款活动的指导方针和法律框架,特别是网上筹款活动,发现目前没有具体的指导方针或法律来规范和监督此类活动。

马来西亚目前执行的是1947年《挨家挨户募款法案》,该法案只适用于通过挨家挨户走访或在街头或其他公共场所募款的方式筹集的资金。该法案最后一次审查是在1978年2月。

那么,网上募捐呢?虽然注册机构必须向民政事务局提交包括财务报表在内的年度报告,但民政事务局承认,它并没有针对非政府组织主导的捐赠活动的政策。

从马新社的调查结果来看,似乎任何人都可以在没有当局许可或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筹款活动,因为没有人监督他们。

只要他们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比如为有需要的人支付医疗费用或为贫困人口建造住房——他们就可以自由地组织捐赠活动。

需要小心

马新社在公众中随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捐赠问题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他们说是否捐赠完全取决于他们。

其中一名受访者西蒂·阿兹拉·瓦希(Siti Azielah Wahi)是一名私营部门雇员,她说她发现网上筹款“非常方便”。

只需要几张感人的照片和视频,加上令人心痛的文字说明,就很容易获得很多人的同情。

“尤其是在我们的文化中,这种文化培养了对不幸的人的关心和关怀,并鼓励分享。捐款也毫不费力——只需在智能手机上点击几下,钱就会转过来,”她说。

她也没有否认一些政党利用人们的慷慨的可能性,她指出有必要开展运动来提高公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也许当局也可以制定一个所有非政府组织和筹款人都必须遵守的机制。这将确保捐赠活动的合法性和透明度。”

西蒂·阿兹拉(Siti Azielah)承认经常在网上捐款,她说她避免了涉及第三方的竞选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是代表他人筹集资金的。

与此同时,50岁的Masry Che Ani更喜欢直接向有需要的机构或个人捐款。

“最好是直接(给有需要的人)捐款,或者通过我们地区的清真寺捐款。这样更安全,因为我们了解(清真寺)委员会成员和那些管理捐款的人。”——马来西亚

在Instagram和Twitter上关注我们的最新消息。订阅我们的YouTube频道观看更多视频。

玖信网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